一、工程背景
長久以來,陜西省水資源都十分短缺,而且由于地處西北,南豐北枯,時空分布不均。尤其是關中和陜北地區(qū),水資源緊缺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(fā)展和環(huán)境改善首當其沖的重大問題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西安出現了歷史上嚴重的水荒,渭河幾近斷流。在此情況下,不得不大量采取地下水,由此引發(fā)了嚴重的地質災害,關中地區(qū)形成了巨大的“漏斗”和地質裂縫,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大雁塔也因此發(fā)生傾斜。善治國者,必先治水為了徹底解決陜西省關中地區(qū)的缺水危機,引漢濟渭工程就是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誕生的。
二、工程介紹
引漢濟渭工程是“十三五”期間我國確定的172項節(jié)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 經國務院批復的《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(guī)劃》中的水資源配置骨干項目,也是我國批準頒布的《關中—天水經濟區(qū)規(guī)劃》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。水利部評選的全國“人民治水·百年功績”治水工程項目,是陜西省有史以來zui大的水利工程,被譽為陜西的“南水北調”。
引漢濟渭工程由調水工程和輸配水工程兩部分組成。調水工程由黃金峽水利樞紐、三河口水利樞紐和秦嶺輸水隧洞三部分組成。輸配水工程由黃池溝配水樞紐、輸水南北干線組成,按照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兩階段建設。過程是將黃金峽水庫的水,通過水泵,抬高100多米,從黃三隧洞,自流進入三河口水庫,然后再通過98.3公里長的秦嶺輸水隧洞,自流到黃池溝水庫,zui后送往關中平原??此坪唵蔚倪^程,實則卻是困難重重。
三、難度特色
1、黃金峽水利樞紐工程
位于漢江干流漢中市洋縣境內的黃金峽。壩高63米,總庫容2.21億立方米,總裝機12.6萬千瓦,年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。就是從這里開始,把漢江的水開始調入關中平原。
由于這里的地勢對地平,要通過水泵將漢江的水抬高106.45米送入秦嶺隧洞,可以說是上演現實版的“讓水倒流”。
在黃金峽水庫,這里還有一個特色的功能,魚類增殖放流站。
2、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
通過黃金峽水庫的水,進入到三河口水利樞紐,再輸送到秦嶺輸水隧洞。這里起著一個中樞調節(jié)的作用,具有防洪、發(fā)電、供水等多重效益。
3、秦嶺輸水隧洞工程
可是說是聯通漢江和渭河的關鍵紐帶,全長98.3公里,漢江水通過秦嶺輸水隧洞自流到黃池溝水庫,進入關中平原。這么長的秦嶺隧洞,相當于鑿穿秦嶺,其中zui大埋深2012米,相當于660層高樓,綜合難度世界罕見,是我國埋深zui大、穿嶺zui長的輸水隧洞,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秦嶺底部全面穿越。
3.1、地質條件復雜。
秦嶺地質構造極為復雜,輸水隧洞穿越了3條區(qū)域性大斷裂、4條次一級斷層和33條一般斷層,涉及巖性多達20余種。
3.2、施工環(huán)境惡劣。
在這里,巖石抗壓強度高達316兆帕,隧洞內常年溫度超過40℃,相對濕度接近90%,人在其中就像蒸桑拿,盡管工人們?yōu)榉奖闵峁庵蜃?,但仍然汗流浹背。加上巖爆、斷層、涌水、有害氣體等多種地質災害疊加。
3.3、施工難度大。
施工過程中,涌水和巖爆是兩大主要難題。自秦嶺輸水隧洞開工以來,共發(fā)生4000余次巖爆,其中強烈1557次、極強46次,zui大震級1.6級。施工人員必須頭戴鋼盔、身穿防護衣進行作業(yè)。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,工人們仍堅持連續(xù)不斷地作業(yè)。
3.4、調度運行復雜。
工程建筑物類型多,建設周期長,聯動配合協(xié)調難度大,調度運行復雜。工程團隊積極響應國家關于信息化與智能化融合發(fā)展的號召,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工程管理、施工監(jiān)測和運維管理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結合引漢濟渭工程調度需求,搭建起數字孿生管理平臺,實現了統(tǒng)一調度、兩級管理、三級控制的數字化新模式。
引漢濟渭工程建設難度高、技術環(huán)境極具挑戰(zhàn),多項工程設計參數突破了世界同類工程建設紀錄。工程建設者們以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,成功攻克了一項項重大難題,實現了從長江zui大支流—漢江到黃河zui大支流—渭河跨流域調水的時代壯舉。以上這些足以說明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有多牛了吧!!歡迎來評論哦!
四、部分獎項
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申請專利29項,其中已授權12項;取得軟件著作權5項,出版專著1部,主持編寫了陜西省地方標準2項,參編水利行業(yè)標準1項;發(fā)表論文500余篇,其中《引漢濟渭工程調水區(qū)水庫群調水模式研究》獲陜西省第十四屆自然科學優(yōu)秀學術論文獎,13篇論文獲陜西省2018年度水利優(yōu)秀科技論文獎項,《黃金峽水利樞紐三維協(xié)同設計與應用》獲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BIM應用大賽水利工程BIM綜合應用類二等獎。
2020年12月23日,《大型復雜跨流域調水工程預報調配關鍵技術研究》成果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。
2020年,《強震區(qū)高拱壩工程微震監(jiān)測與數值仿真方法》獲得2020年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
2021年10月28日,“引漢濟渭隧洞施工巖爆預警與防治”成果獲第十二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(科學技術進步獎)一等獎。
2023年5月19日,“引漢濟渭超長深埋秦嶺隧洞施工關鍵技術及應用”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。
2023年1月,入選“人民治水·百年功績” 治水工程項目名單。
2024年9月,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(簡稱“菲迪克”)全球基礎設施大會上傳來喜訊,引漢濟渭工程榮獲菲迪克工程杰出獎,該獎項被譽為國際工程咨詢界“諾貝爾獎”。(能獲得此獎項也能夠說明該工程夠牛的了)
五、工程時間軸:
2004年初,引漢濟渭工程項目建議書階段的前期工作開始啟動。
2007年,秦嶺輸水隧洞建設前期工作啟動實施。
2011年3月16日,全國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綱要明確要求,加快推進引漢濟渭等調水工程前期工作。
2011年7月,國家發(fā)改委批復引漢濟渭工程項目建議書。
2012年4月,水利部向國家發(fā)改委上報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。
2012年9月27日,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《關于引漢濟渭工程建設的決議》,依法促進和保障工程順利進行。
2013年7月31日,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,工程進入公司化建設管理。
2013年12月20日,國家環(huán)保部批復《關于引漢濟渭工程環(huán)境影響書》。
2014年5月,工程建設用地預審獲得批復。至此,可研審批所需的15個前置性文件全部得到批復。
2014年9月28日,國家發(fā)改委正式批復《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》。
2014年2月15日,三河口水利樞紐開工建設;
2017年11月25日,引漢濟渭秦嶺隧洞出口段6500米隧洞正式貫通;
2018年12月20日,黃金峽水利樞紐首倉混凝土澆筑;
2020年,三河口水利樞紐全面建成,發(fā)揮蓄水發(fā)電效益;
2021年6月17日,引漢濟渭二期工程開工建設。
2022年2月22日,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;
2023年7月9日,黃金峽水利樞紐正式下閘蓄水;
2023年7月16日,歷經十余年建設,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向西安先期通水。
2024年4月,黃金峽水利樞紐基本建成,開始并網發(fā)電。
2024年6月,引漢濟渭工程先期供水西安突破日供水100萬立方米,為應對2024年旱情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2024年7月29日7時17分,“引漢濟渭”調水水利樞紐——黃金峽水電站累計發(fā)電量達10509.4148萬千瓦時,突破一億度大關。
六、工程意義:
1、破解兩大瓶頸
陜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全國總量的1.48%,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;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,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,水資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。引漢濟渭工程是破解陜西省水資源瓶頸制約、實現水資源配置空間均衡的一項全局性、基礎性、公益性、戰(zhàn)略性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。
2、三大區(qū)域同發(fā)展
帶動陜南:調蓄豐水期的漢江水發(fā)電、供水,帶動陜南綠色產業(yè)發(fā)展;
滋潤關中:漢江水進入關中后,可有效補給關中城市群用水、減少當地地下水開采;
解渴陜北:通過水權置換等,還將為陜北爭取黃河干流取水指標,為陜北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用水保障。
3、四大城市皆受益
引漢濟渭工程地跨長江、黃河兩大流域,可解決西安、咸陽、渭南、楊凌等4個重點城市生活與工業(yè)用水需求。受水區(qū)域總面積1.4萬平方公里,受益人口1411萬,新增500萬人口規(guī)模的城市用水。
4、展望未來
2023年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向西安先期通水的情況下,隨著二期、三期工程的逐步完善,一條新的生命之河將持續(xù)滋養(yǎng)廣袤的關中大地,為居民生活、工業(yè)生產和農業(yè)灌溉等提供穩(wěn)定可靠的水源保障。它將大大改善區(qū)域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促進生態(tài)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,有力推動區(qū)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(fā)展,成為西北地區(qū)乃至全國水資源優(yōu)化配置的重要典范。此處應該有掌聲?。?/p>